按语:张学庆,文安县文安镇小赵村人,文安县职教中心“送教下乡”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员,他立足本村的实际,利用从文安县职教中心“送教下乡”现在农艺技术专业那里学来的知识,探索出了一条开垦荒地、坡地,引导、组织农村留守妇女走上致富之路的路子。
人们对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里所描写的“世外桃源”充满了向往,但那只是古人一个憧憬的梦想,而如今,一个平凡农民,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不懈地奋斗,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,把大洼里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建成了现代的“世外桃源”。他,就是文安县文安镇小赵村村民张学庆。改革开放十几年了,学庆的家庭经济十分拮据,每天起早贪黑,在三亩责任田里苦干了几年,苦没少吃,罪没少受,日子仍紧紧巴巴。要强的他知道怨天怨地没用,他不相信凭自己的双手就闯不出一条路来。2002年秋天的一天,到邻县走亲戚,亲戚家端上来一盘子桃,说:“吃吧,这还是你们村的桃,现在都五块多钱一斤了。”亲戚一句无意的话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,他寻思:对呀,我们村历来有栽桃树的传统,由于土质好,桃子又大,口感又好,没准种桃能找出条致富路来。回到家后,他走访了几个种桃老把式,取经求教之后,又购买了一些《信息科技报》和《桃树管理技术》等刊物,闲着就读,学习技术,了解市场,最后,坚定了栽桃致富的决心,他把想法告诉了父亲张喜增,没想到父亲一口回绝:“咱村种桃的就是图自己吃,没听说种桃能发财的。”他并不气馁,反反复复地跟父亲算账,父亲终于勉强同意了。
2003年的冬天,他与村里签下了承包村前200多亩荒地的合同。从此在这片荒凉的田野上出现了一位古洼汉子忙碌的身影。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,匆忙扛起镢头、铁锨,带上干粮,在大洼一干就是一天。洼里风大,寒气袭人,手被坚硬的砖头瓦块和整地的工具震裂出道道血口子,风一吹,钻心的痛;脸上,被风一刮,尽是些血道子。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看实在拗不过,也便随他一起走进了大洼。一个冬天,别人都在蹲墙根,晒太阳,他们除了雨雪天,几乎天天都在地里。第二年开春,到了该买桃苗的时候了,他为了买到优质的苗木,乘车到临沂、胶南等地考察,用一株2元钱的价格引进了秋风蜜品种,细心地栽到了地里,从此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,浇水、追肥、打药、剪枝、定形,整天蹲在桃园里忙活,他用母亲一般的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希望。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由于管理不善,加之市场波动,几年的心血几乎付之东流,他抱着桃树,流下了委屈的眼泪。2010年,文安职教中心在小赵村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班,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报了名,然而没有上几天,他深深地被文安县职教中心专业老师的讲课内容吸引了,很快他和文安职教中心的兼职教师、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姜太昌、林业局高级园艺师刘四维结成对子,这两位老师亲自进入他的田野、大棚,手把手地教他剪枝、施药,天道酬勤。经过三年的细心管理,第三年秋天,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丰硕的回报,他栽的50亩大棚桃产量达到20万斤,纯收入达到了32万元,其他150亩露天桃、樱桃长势喜人,他流下了幸福的泪珠,父亲和家人也笑了。
自己富了,也给乡亲们找条路。靠种植桃树发了财,自己腰包鼓了,他看到村里的男劳力外出打工,妇女留守在家里,不是走东门串西门,就是拉拉家常,做做针线活,劳力白白浪费太可惜了。他就想,男人们能够外出打工挣钱,女人难道只能坐家“吃饱蹲”?他心里也不是滋味,从困难时候过来的他深知群众致富的不易,他要利用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她们脱贫致富。村里不管谁遇到技术难题前来请教,他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,不管哪家请他现场指导,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相帮。还主动帮助农户发展种桃。村里李凯霞的丈夫体弱多病,生活十分困难,想发展桃树又没有资金,缺乏技术,张学庆就给她送去了100株苗,春暖花开的时候,帮助对花授粉,夏季自己的桃树不打药,帮助她家打药,秋天采摘的时候先帮助她家采摘,李凯霞感激地对他说:“学庆大兄弟,俺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可全亏了你,俺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好。”
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。村里妇女韩富华,丈夫在大连打工,每年收入20000多元,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,发展桃园不热情,学庆就上门做动员,告诉她:“过日子可不能光依靠男人,家里种几亩桃园,就象开个小银行,收入也不低于他。”在他的开导下,韩富华最后承包了3亩桃园,且收益很客观。这几年,共带动全村发展桃园千余亩,全村仅桃园一项年收入600万元,人均增收2000多元。邻村马武营村看到通过种桃致富,也纷纷想发展桃树,但苦于没有苗木、技术。听说后,张学庆联合村里几个种桃能手到马武营村传授技术经验,帮助他们共同致富,该村支部书记感激地对他说:“经过你们的帮助,我们村每年桃园增收800元,感谢你为我们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。”由于致富不忘众乡亲,在乡亲中享有较高威望,被群众称为致富使者。
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,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人生的辉煌。如今,他计划联合本村农民组成林果产销合作社,依靠蜜桃走小康路,把村建成一个现代化的“世外桃源”。